很多人的擇偶觀都還停留在膚淺的好看、有錢等等過于表面的條件上,而這樣錯誤的擇偶觀帶來的結果不是一直單身就是分手或者離婚再單身。顯然,如果我們抱著錯誤的擇偶觀去戀愛,其結果注定失敗。那么如何樹立正確的擇偶觀呢?
一、擇偶更傾向于相似
中國婚戀市場上流行一句古話,門當戶對。
聽上去或許有些傳統(tǒng),但仔細揣摩不無道理。結合當下,門當戶對應該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上講,它包括我們的個人經歷、成長環(huán)境、學習內容、興趣愛好。或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互補不好嗎。
沒錯,理想狀態(tài)下互補最好,當你們組成一個整體時,會因為互補而減少一個人時的不足,會因為互補可以體驗新鮮的、從未涉及的領域而獲得快感。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兩個毫不相似的人如何接近并且成功走到一起?事實上,生活中兩個風格迥異的人只會覺得對方傻X,就像一個喜歡靈魂樂的人只會覺得金屬樂刺耳、吵鬧。
人以類聚,不無道理。狹義上講,它就是個人價值。
美國學者克里斯汀·穆希曾發(fā)現(xiàn),夫妻收入比例與彼此關系存在這樣的聯(lián)系:
當男性收入是女性1-1.5倍時,婚姻關系比較穩(wěn)定。當男性收入占到整個家庭收入70%時,男性出軌的比例開始上升。當男性收入為0時,男性出軌比例為15%。當女性收入為0時,女性出軌比例為5%。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雙方價值不匹配時,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將會被沖擊。
二、完美是良好的敵人
追求完美,本無過錯,可它注定是一條道阻且長的路。當我們決定追逐完美時,就要甘愿背負這個過程中的一些東西。
比如,要追逐完美的配偶就必須要忍受長久的獨孤。這個長久可能會在我們30歲時結束,也可能在我們40歲時還未結束。
我們不能評價對錯,但我們知道追逐完美配偶與追逐其它的完美,其它事物的完美可以具象化,而感情則更多是由感性組成,無法準確理性表達的東西。所以,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是否會遇到完美、何時遇到完美。
想象一下,我們羅列出擇偶的種種條件,170CM、50KG、36D、985/211等等。那么在追逐這個我們覺得完美的人時,中間出現(xiàn)條件稍微次之的人時,或許就會因為追逐完美而錯失良好。
其實,關于搜尋目標數(shù)學界有這么一個理論——最優(yōu)停止理論。它指,我們在做目標搜尋時,假設計劃搜尋100個目標,其實在搜尋到第37個時就應該停止搜尋,做出選擇,此時搜尋成本和收益之間達到最優(yōu)平衡點。
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37%規(guī)則。
也就是說,假設我們給自己設定戀愛10次就結婚的目標,當我們戀愛過3或4次時,對方就是我們擇偶的最優(yōu)解,是我們付出成本與得到收益的最優(yōu)解。
同理,假設我們18歲開始戀愛,目標是40歲之前結婚,那么26歲或27歲時,我們一旦遇到那個比之前交往的女生好的人,就應該確定和她結婚,她就是最優(yōu)解。
要記得,擇偶并不是一味只求好一點,再好一點,它是有很多隱秘規(guī)則的。當我們把這些都搞清楚,會發(fā)現(xiàn)新大陸,會知道擇偶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